Tuesday, April 24, 2012

Dawn Train

Dawn Train by 2chanze
Dawn Train, a photo by 2chanze on Flickr.
Phone-camera

Friday, April 13, 2012

桃姐要換腎







如果桃姐與 Roger 的父親突然須要急需換腎,而發現附近的人中只有 Roger 的適合,你打賭 Roger 的腎會花落誰家?

在中國人的社會內,當然沒有莊家會接受這宗一面倒的賭局。

中國人的父 (母) 子關係中講求「孝」,而在英語系世界內,則只談論「愛」,如果你生在古時帝王將相家族,那就再有 Loyalty 的要求。英語中並沒有「孝」的同義詞。

Roger 的父親看不起電影行業,禁止兒子看電影雜誌。他不會因兒子在電影業中的成就而驕傲。反而是打工的桃姐,掏私己錢為少主買電影雜誌,少主遺忘了的寶貝,她更為他收藏起來。就像我把女兒的臍帶夾,和第一雙鞋子等收藏起來一样。

平常的桃姐對 Roger 是默默服侍著,送上心愛的菜式,純熟無瑕地交接著碗筷。桃姐也享受着僅有的機會去參與 Roger 的生活:她和 Roger 的幾個知心友都能相處無間。

你的父親能唸出多少個你的朋友的名字?

父母日夜消失地工作,為的是賺錢供養你、愛你;指著鼻尖罵你沒出色是愛你;不許你諗音樂而堅持要你修法律、工管是因為愛你;不滿意你現任男/女朋友,是因為他的職業/教育/家庭/薪金和你有差距,也是為了愛你...

曾經看過一個本地的 Tabloid 電視節目,訪問一對生了近十五名子女的父母。記者問:為什麼你們喜歡生那麼多子女?那母親答曰:我喜歡小時候跟他們一起玩鬧,到年長一點時跟他們一起聊天。這是我聽到最簡單又最感人的生兒育女理論。電影「
桃姐」的英語名字就叫 A Simple Life。我認為如果你有再多的要求,不是你會失望而歸,便是毁了兒女的幸福而不自知。

不過上面的理論,其中涉及的卻也「不太簡單」,因當中要求父母付出大量時間,而且要樂在其中。絕大部份父母在危急關頭前,都願意為子女擋子彈,但花時間來了解和參與他們則不太容易。

Roger 與桃姐有說不完的話題 (至少是他「覺悟」后,在桃姐生命中最后的一小段日子),但對母親則只是規規矩矩,相對無言。電影中我們看不到他與父親的相交,但可推想比母親還生硬吧。

「春桃?是个妹仔的名字。」
「不是!我付出的比妹仔要多,什至比他父母還多。」

可是,在現實生活中,不論桃姐在私底下的付出與「母愛」有多接近,她的角色與階級始終是傭人,她不會,也不能冀望得到 Roger 的「腎」。

不過,「無求」不就是做父母應有的本色嗎?我女兒十六歲了,我漸漸發現我多年的付出 (是一種欣慰),正是送她「遠走高飛」的預備。只祈求到時不會完全丟了和她聊天的機會罷了。



至於 Roger, 則 In the name of 「孝」別無他選。 


Sunday, April 8, 2012

Tokyo Impression One






The second time I went to Tokyo in more than 20 years time. I went there with my family, did whatever normal tourists would do: eating, shopping, visiting tourist hot-spots. However, I still ended up with 700 'not-so-typical' shots in 7 days.

I picked a more documentary approach, rather than my normal heavy-photoshop style. Simple toning and cropping were all I did. Here is the first batch.

Tuesday, April 3, 2012

職業政客,業餘斗士



我近年鍾情了騎單車運動,參加了興趣組,盡可能每周末跟着一群同道上路。即使當天沒空,也堅持每周自我段練至少五十公里,並一定要包括一水平二百公尺的攀爬。至於器材的不時升級,更是項「敗家」的行為。有時被老妻發現,就只好半價再半價地呈報。

以我的年紀算,這應屬發燒了,但與職業運動員相比自是九牛半毛。Pros. 是每天「八小時」的操練,就像我們上班 一樣,因為那是他們的職業。在賽事之間、在鏡頭以外,任何「魅力四射」的体育明星,大多數時間都在默默耕耘,將身体推向極限*。至於騎單車的還要注意計算着肌肉的比例,心跳的起動,視攀山的痛楚為朋友,十足老外拍功夫片玩禪機,師傳總會訓話:Make pain your friend。至於催谷過什,受傷而長期不能作賽的也時有所聞,是故我久違了 Maria Sharapova 的風釆多時。

總之,業餘運動愛好者即使自認多 Hard Core,跟職業分子仍有霄壤之別。

政治運動亦然,我們有職業政客,也有業餘的「民主斗士」、「民粹/維權分子」。

作為職業政客,他就要每天花「八小時」在政活動/運動中,並且盡可能要在鏡頭前,因為他閉門研究政策老板不知道,只有在水銀燈下作秀,才有機會向老板表現出他的價值。老板是誰?捧他,或在未來有機會捧 (維持) 他上臺的選民是也。

由是,天下過於太平的話,職業政客便沒有作秀的機會,因此他們便有極大誘因,要「無事變小;小事變大」了,政敵 (他朝成友) 打個噴嚏立即上綱上線。至於真有大事,便定要使出激烈手段,務求頭版見報。(我說的這种職業政客,算是憑「良知」行事的,至於背後另有黑手發功的更要別論。)

所以在最近香港的特首選舉,A 當選是中共干預;B 當選是金權政治;流選是小圈子選舉失道寡助 (C?算了吧,由始至終都是鼻樑塗白漆的角色)。這令我想起我當電腦銷售員的日子:視乎當時背后推廣 (佣金多少)的策略,我會有數十種天花亂墜的理由來建議客人買 Window 或者 Mac 機。我知道 Window 和 Mac 都各有陣營,相互漫罵。對我則沒所謂,最重要是佣金落袋,因為那是我的職業。

所以誰當選特首,職業政客都要「秀」繼續做,可能只是台詞改動一下。至於业餘分子,表達自我政見自是值得尊重,但盲目地為他人的秀來做跑龍套,就什為可笑了。有時過分投入,就如現埸看足球比賽,一時忘形而跳進埸內裸跑,喧賓奪主嘛。

新聞紙亦然。當年我選念新聞,就有年輕人天真的理想。新聞媒體抽空來看,可視為「第四權」也。但每天都要機械性地出版,又面對同業競爭,總不能餐餐都熱血吧。(同樣,我是泛指比較中立的而論------如果還有的話) 於是同樣犯著職業政客相似的毛病:「無事變小;小事變大」。不是被輿論 (消費者) 牽着鼻子走,便是被集團扯線操控 Agenda-setting。新聞寫作中最重要的導言,又往往變成嘩眾取竉,或以偏蓋全。

「業餘讀者」就只能亳不自知地飲鴆止渴了。







*剛看罷 Man Vs. Wild 的 Bear Grylls 的自傳,他對體能和意志力如何推至極點有詳述,Sports Buff 值得追看。


Moving Trees

Moving Trees by 2chanze
Moving Trees, a photo by 2chanze on Flickr.
On the way from Sydney to Canberra to watch the Renaissance painting exhibi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