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December 6, 2014

可怕的《臉書》世代






看到有些年輕人說,現在是互聯網世代,資訊不再被壟斷,我們什麼也知得清楚。


這看似成理,你想知的訊息(不等同知識,智慧)真是幾個按鍵就出現在眼前。但那還視乎你是否主動出擊去找,又或者你找資訊的手法。


尤其今天多數人都花大量時間在《臉書》上。我夫人不少師奶朋友,日常不太注意硬新聞,硬新聞的來由主要來自《臉書》,是那種所謂「網上瘋傳」的消息。能瘋傳的,不論真假,自然是偏激的事。近年來最多的,自然是中國種種的真、假黑幕,香港政社「水深火熱」的悲情。


傳統關心時事的人,即使不親共,《人民日報》的論調也會進入你的雷達網,那叫知己知彼。但在《臉書》上,你不會 like 跟你口徑不同的媒體。若果你主賴於《臉書》給你新聞和社會見解,那你就等於自我審查,只看能鞏固你既有信念的消息。在我,我認為《壹傳媒》是「香港獨立」的潛意識鼓動者,是大毒草,但我不時仍會看看它(至少是標題),是要知道風吹的方向。


近日「雨傘運動」的高潮期,剛好放了個沒計畫的年假,閒來無事,終於第一次做了半個鍵盤戰士,多了些社交網對社會運動影響的認識。


平日看中、港新聞多看《明報網》,那是從前積下的習慣,也看 《Yahoo》 ,算能綜合多份報紙,多個角度。兩者皆有讀者評論設施,但後者太多沒理據的謾罵,也太多粗口,不合口胃。看得太緊近日顛倒黑白的現象,終於放下慣常的冷眼,在《明報》看不過的言與事上發表點留言。


《明報》集團看似人格分裂,報紙本身傾向「佔中」,但姊妹的《亞洲周刊》卻相對中立。至於《明報》的《臉書》群組,則是頭徹尾的反政府,反共 fanboys 的集中地。


雖然,對 《明報》的「佔中」立場不認同,而個別記者,編輯撰寫的文稿不單欠缺中立,更不時極度煽情。但讀者回應卻看似從未刪改(至少是我的留言)。我除了月旦新聞中的人與事,也經常指出《明報》有違新聞操守的舉措,而發言竟能全部登出!


《明報網》的留言大致正、反相若,但《臉書》群組則差不多是一面倒「左膠」。年輕人們對「雙學」的支持,鼓勵,讚美,惋惜和祟拜,不消說我不撐「佔中」,即使是同道人,也感到萬分肉麻。看到有似是師奶對「雨傘學生」絕食的留言:阿仔,撐住啊!---真誠得叫我起雞皮。


我的《臉書》,至今主要是幾個周末活動群組的通訊站,平常每月最多兩個私人  postings。發覺,整天不停發言,發相片,發 like 的,多是思想單純之輩。半幅貓咪照片令人快樂半天;半句似是而非的哲理,令他們仿似找到人生終極智慧;小丁點殘酷的新聞,就接近世界末日。《壹傳媒》在網上地頭多多,就是理解這背景最深的宣傳機器。由於太多朋友轉發《蘋果日報》的 posts,我強忍了一段日子,才發現「天賜」的 blocking 功能!(壹仔善用網絡可參看拙文:肥佬黎是特首,不是黑手)


這是個《臉書》(網路)的時代,亦即是說這是個反智的年代。我對臺灣的政情了解有限,看到不少論者對今次臺北市長由非藍非綠的醫生當選,也歸究其一主因,是柯文哲集團的善用《臉書》。對心態簡單的《臉書》一族,似乎只要繪出藍天彩虹的遠大理想,就是必殺絕技。若果你說,推行 A 政策是我的目標,但我們必須先達成 B,也不能忽略照顧 C ,那你就是迂腐,保守,應該讓路給新生代。


我相信柯P的醫術及教學才能,但由天馬行空的競選演說,到衝破層層官僚,和縱橫交錯的官商利益蛛網,就是天與地的分別。我希望他成功,為政壇帶來清風,但我很懷疑他的政治能耐。


網路時代,也是 It is the best of times, it is the worst of times. 從前唸傳播學時,有所謂子彈理論。美國大導演 Orson Welles在拍電影前是電臺播音員,某天他在空氣中宣布有火星人襲地球,在視大眾傳媒為神祉的一九三零年代,當真做成全國恐慌。希特拉也是子彈理論的信仰者。看來在《臉書》統治年輕人的今天,是意識上的 incest,也是「我替你打手鎗,你替我打手鎗」,百年前老掉大牙的理論又烈火重生了。《明報》在過去兩個月的多事之秋,做了個新聞媒體使用的民意調查,發現認為《蘋果日報》新聞可信的市民超過六成,誠然。


Sunday, November 23, 2014

初看《選戰》






政治劇究竟能有多少觀眾?在美國本土電視有超過二億人口潛在市場,再加上海外英語,及非英語國家(很興奮看到 Netflix 明年登陸澳洲),即使非主流題材,若質素夠高,小版塊市場仍有力支持。有要求多一點的觀眾抱怨香港電視一臺獨大,做成節目保守少變。但在市場狹隘的環境下,don’t fix it if it ain’t broke 至少是無可厚非的營商手法。


看了第一集的《選戰》,很擔心它能吸引多少持續的觀眾。客觀形勢已幫了它一把,是「佔中」將群眾一下子政治化起來,對此類題材動員起潛在觀眾,做大了這塊餅。但吊詭的,可能隨著「佔中」掉進 anticlimax ending,人們會否對政治爭論產生(至少是短暫的)厭倦。況且,創作人驕傲地摒棄了「師奶」觀眾,究竟「師奶」佔了這塊餅的多少?


單以首集看,《選戰》似乎最大的弱點是欠缺愛情成份。在我縱觀不少流行或另類的電視劇,不論警匪、歷史、科幻、或恐怖,類型只是個支架,牽動人心的感情才能吸引最多的觀眾  come back for more。若以荷里活獨立制作再賣往電視臺的習慣看,《選戰》的 pilot 顯然有些虛弱。


在未見有感人的愛情前,一切都來得乾而硬。角色口口聲聲說「八百萬香港人」,我懷疑有多少政客真會掛此在口邊。編劇可能誤會政客鏡頭前的演說,和他們日常同僚間的對白。至於某角色是影射某政客,工運偏要在碼頭發生,仿似現實政論中的熱血口號等,除非是以相似現實來 sugar coating 觀眾外,若此只是暗示著編劇的懶散,則往下去的劇情能有多精彩?


電視台老板以「受害人」姿勢的演出;開台前碰上「雨傘運動」,都為電視台帶來不少免費宣傳。但能綁下觀眾的,最後只有節目質素。在單看碼頭工運的一節,工潮沒氣勢,碼頭 CEO 竟然連幕後政治交易也和盤托出,工人談判代表勝利結束工潮,也只如落雨收柴毫無氣氛。如果這是熱情和資金高漲時的效果,若今天再開拍新劇時會是如何光景?


我除了等待愛情情節,那候任特首交通意外身亡的陰謀,應是劇中 thriller 的元素,看來是與國內高層有關。這相信是極為熨手的山芋,它會否走《蘋果》強貶中國的路線,以迎合港人恐共情緒?若是,則電視臺本身又怎樣敲響大陸賣埠的算盤?


劇集精彩與否是很主觀,但市場上多一條電視新渠道,劇種能有多元化發展是天大好事(只是我對 「香港電視」的商業生存空間不敢樂觀。)更好的,是讓政治思想單純的香港人,對政治能有更多層次的理解。政治不是大學課堂上不同的政制與選舉機制的死物,也不僅是圖騰式的信仰,單是膜拜一句民主,屈膝一句普選。在現實中,要達成任何政治目標,不論是高尚,是務實還是私利的,計謀與手腕是必然的過程,而成功與失敗也是漫長的道路。汰弱留強下能長期勝利的政客便算是政治家了。

若要求一個白過白紙,擁有絕大多數民眾支持的領袖,推出的政策能帶領國家迅速進入大同的。相信這故事連迪士尼也沒興趣。



Thursday, November 20, 2014

重口味家庭劇 Transparent



看過有論者說香港電視劇中的家庭,只會說私生子和爭家產,我在離港後已沒有再看,難以置喙。回想起來,卅年前的 《家變》已有同性戀角色,雖然只沾皮毛,但已算相當前衛了。

荷里活電視劇大可分兩型,無線廣播和有線(現又再多了網路)收費。前者是大眾口味,還要顧及嚴謹的電檢尺度,後者可照顧冷門,偏門一點的口味,性與暴力的表現也能較為露骨。

最近剛看畢首季十集的重口味家庭劇 《Transparent》,簡直是將 dysfunctional family 的彊界極度伸延。「怪雞家庭」是荷里活滑稽劇的寵兒,早幾年電影有笑破肚皮 ,贏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的 《Little Miss Sunshine》,電視有處境劇 《Married with Children》, 卡通片有《The Simpsons》,然後有這幾年奪艾美獎無數的 《Modern Family》。MF 裡面有老夫娶少妻,男同志結婚領養越裔女兒等,在廣播電視上算是頗具挑戰性,尤其在近年共和黨保守勢力漸濃的社會氣氛。「怪雞家庭」在老幼咸宜的時段播放,雖然家庭成員有相互猜忌,大罵小鬧,但在半小時插科打暉後,仍會冰釋前嫌,愛與和平地收場。

《Transparent》 是 Amazon Studio 電視出品,是美國電視業進入戰國時代的產品。重口味家庭中,父親是離婚、退休教授,突然出櫃,向女兒表露戀女服癖。那既不是變性人,也不是同性戀,只是愛與同傾向的男人走在一起扮女人(當然其中有些是變性人)。

大女兒已婚並育一子一女。某日碰上往日女伴,舊情復熾而與丈夫鬧離婚。

兒子是音樂製作人,濫情無盡。最近給少女戀人懷孕,在一心安頓下來做父親時,女友才告知已墮胎了。往後又 flash back 他少年時竟與年齡相差不少的 baby sitter 偷吃禁果。在劇末時大驚發現竟因此有一剛成年的兒子。

小女兒學業成績不俗,可是卻只流連於各式肉慾關係,長期失業,依賴父親財務支持。劇末,她始發覺死黨女朋友是雙性戀,原來一直在她身邊等侯機緣。

全劇差不多各人都在各種不太正常的愛與慾中翻滾糾纏。畫面上雖有裸露,但演員都不是俊男俏女,而性愛舉止也不帶傳統的美感,所以雖有性愛但全無挑逗,並沒有一個瞥伯喜愛的畫面。

劇本身被歸納在喜劇一類,但當中我找不到半句笑話,只感到各人都受到情慾的玩弄,都走在死胡同之中。看此劇是一個不什舒暢的過程。尤其我對男易服的一向有抗拒,即使是純喜劇演出。

只是看過介紹,創作人 Jill Soloway 是前 《Six Feet Under》的其中一位編劇。《Six》奪獎無數,被譽為史上最佳五十電視節目,是我近年最喜歡的電視劇之一。也是「怪雞家庭」,家庭經營殯儀館,各家庭成員故事不斷發展,但每集有不同的殯儀客人,獨立成章講述不同的生死故事。相信是寫作人夢寐以求的創作架構。相比來說,《Transparent》就覺得是為怪雞而怪雞,似乎是電視業春秋戰國劇鬥下,為求出位之作。



Wednesday, November 5, 2014

三個鄧小平,兩次學運



網上圖原作 dapigu


先來說個天荒夜譚的舉例。


在不久將來,日本用軍事行動宣示她對尖閣諸島領土的擁有權。中、日在南中國海和東海展開慘烈的海空戰。閣下的兒子剛好大學法律系畢業,又考了律師會牌照,但被徵召入伍,參加了保衛主權的「正義戰爭」。由於中國人的同仇敵氣,日本軍很快便被打得落花流水,竄逃回日本本土。日皇宣告戰敗,承認中國擁有釣魚臺,並永不重提主權爭議。

大中華各地區歡呼雷動,各種遊行,慶祝活動不斷。但你卻斯人獨憔悴,不能展現任何歡容,因為你的獨生兒子壯烈犧牲了,屍骨消埋在萬里碧波之中。若你能夠選擇,你寧願不要民族自尊,國家主權。你想追回兒子應有的美麗前程,而拋棄煙海裡凸起的幾片巖岩。


香港出現的「佔領中環」運動,在一開始便使人聯想起廿五年前的六四事件。而隨著運動的起伏發展,我從輿論中漸漸發現不少人開始比對天安門學生和金鐘、旺角學生的平行線,兩者近似的地方太多。當年是遠望,今朝是近觀,對天安門事件的結束方式,可能有新的理解。


要說天安門事件,當然要追溯到鄧小平的開放、改革政策。是學生民智開了點,膽子大了點,打開了 Pandora's Box 的後果。毛去鄧來,鄧小平接手的中國是個回復到一窮二白的國度。當他摸著石頭過河要重建國家經濟時,他的口袋只剩下一毛半分,要吸收外國技術,引入外資大興工業、基建,他只有賭「白頭片」,用他日出產到的石油,鋼鐵,和農產品來支付今天的投資。十年過去,當投資快要見成效時,學生走進了天安門。運動的星火好可能真是學生自發的,但一旦成了波瀾,背後就有不同的派系借勢力鬥。老鄧只知道中國不能亂,十年的時間,金錢,承諾都會化為灰燼,中國將徹底破產。

如果真有平行宇宙( Parallel Universe)的話,那好可能有三個鄧小平。


第一個:解放軍如舊清場,但有其他軍力借開放派之名,掀起全國人民反鄧 。又或者在清場前,已有保守勢力攻擊開放政策令國家大亂。中國重演軍閥割據,全國進入內戰。在周永康、薄熙来倒臺的傳聞中,我們知道野心家可以暗中集結實力,輕易地割據稱雄(他們還未正式與軍方有盟約哩)。天安門事件背後的派系如何角力,真實的史料不知何年月才能浮現,但可以肯定,歷史倒向哪個方向發展,都只差在毫釐之間。這個鄧小平肯定是歷史罪人,既掏空國庫,向西方外資献媚,又殘殺手無寸鐵的學生,再陷中國於萬劫不復的內戰。


第二個鄧小平是個仙人,他既放寬經濟鳥籠,又能用胡蘿蔔牽引開放派,用鞭子壓抑保守派,穩執槍杆子。天安門沒有學生鬧事,開放改革比現實早十年修成正果。年輕人沒有太大政治不滿,下班去飲酒,跳舞,喫葯,造愛,與大部分先進國家一樣,達到了人類進化的最高境界。


第三個鄧小平就是「真實」中的那個鄧小平。當慈祥的鄧爺爺聲望快要超越毛澤東時,他當機立斷跳下神壇,拋下個人威望,不惜雙手染血來保障中國經濟繼續發展。


對,驕傲、無知的學生血濺廣場,但正如你兒子犧牲於「保釣戰爭」中,歷史保障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向前發展(那還只在上帝心情好的日子),總會附帶著多少 collateral damage。


革命家和政治家不同,革命家要有能鼓舞群眾的甜舌頭,朝向崇高,簡單而鮮明的目標獻身。他本人應該是個有宗教色彩的精神領袖。政治家是務實的,右邊腦藏著長遠的目標,但善用左腦*,懂得斡旋各派系利益,並衡量成本,施用權術以達成效果。所以我相信成功的政治家,不會是個道德聖人。明朝中興大臣張居正,在權位時處處得到皇帝支持,大事朝剛與經濟的撥亂反正,達致相對國泰民安。可待他死後屍骨未寒,就被皇上抄家滅族,差點兒要掘墳鞭屍。反映他當政治家時,是個如何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權術家。比較起來,周恩來更接近一個道德聖人,可是他的和稀泥只令他實質上變成助紂為虐。


香港的學生運動即使說有背後勢力作崇,還不是彈丸小地的小噪音。曠時日久後,大不了只會變成法輪功般的 Eyesore。在平行宇宙中的第三位鄧小平,在關鍵的時間作了個痛苦的決定,然後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般,穿越獷野四十年到達聖土,他領導十三億中國人在最短的時期內脫貧,今天已經超英,指日可待趕美。


希冀見到道德聖人的,仍在咒罵他是天安門屠夫。若真有 Star Trek 中的 Transporter,應該送他們到第一平行宇宙生活好了。

*只是譬喻,最新科學証明並沒有左右腦功能之分。



Thursday, October 30, 2014

The End of Food--糧食的尾聲,文明的終點




自從有了電話相機和社交平台,餐前拍照就等於教徒餐前禱告一樣重要。不知出自何經何典,潮流英語叫社交網上的美食照片,電視上的廚神節目,都叫做 Food Porn.

「食物色情」大為流行,但有多少人留意我們的整個食物產業正步向死胡同。

這本出版於09 年的書沒有得到什麼獎項,或登上任何暢銷書榜,我相信其中一個原因,是它的基調太幽暗了。在書店碰到,或閱讀過其他比較流行的社會議題書目,作者喜歡陳列出他精心礸研后的計畫書,彷彿只要按圖索驥,貧窮、污染、疾病、生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;在個人「增值」層面上,可追尋到美滿婚姻,三個月食療/瘦身指南,七步達成事業巔峰,高朋滿座,美女滿牀。

《The End of Food》 主講是食物產業問題,自有歷史的人類發展起,飢餓在大部分時間都威脅著勞動人民,「餓殍遍野」在史冊上幾乎成了陳腔濫調。 直到美國這塊土地肥沃的糧倉被開發出來,經過千萬年的饑餓,大部分人類,大部分時期都得基本溫飽——然後,新的問題又來了。

  • 都市人吸收熱能過多,癡肥成為嚴重醫療負擔;
  • 為提高產量,過度依賴氮肥和農藥,然後又造成污染;
  • 新生產程序鼓勵細菌,病毒滋生,又極難監控;
  • 過量使用抗生素,superbugs的誕生近在咫尺;
  • 非洲部份頑固的地點,農產失收和饑荒似乎不懂停止;
  • 遺傳因子改良看似是糧食增產的最後板斧,但也蘊藏著太多未知的危機;
  • 農業,畜牧產量雖然已大幅提升,但仍追不及人口爆炸(今天 65 億到世紀中變成 95 億,)等等。

人類與食物的鬥爭基調其實很簡單:新土地或新科技帶來糧產上升,然後人口繁生,又再帶來糧食壓力,最後大自然以飢荒來消減張開的嚼巴。

除了新科技,近世紀的 supply chains 營銷系統,刺激起糧食産量大幅上昇和價格下降。看似是完美組合,卻成為上面說過的很多新問題的罪魁禍首。食物的銷售價是下降了,但當中並沒有包含外在成本。譬如大量使用氮肥,表面上是多快好省,但卻加快農地貧脊,污染河道,摧毀生態,並加劇水荒情況。這些由後人付帳的外在成本,消費者在超市買菜時,是反映不出來的。

當然,在社會發展上,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,都會帶來一個新挑戰。《Food》 之所以灰黯,是很多新挑戰看來能左右的空間與時間已越來越少,其主因是地球的資原已被過度開發了,不論科技怎樣改良,若資源本身的還原力不及需求的增長 (基本人口和中產人口,)最終只有碰壁。

作者 Paul Roberts 是勉強張著樂觀的臉,訴說著種種的可能性,和局部勝利的例子,但在各方努力都看似回天乏術時,他說最終的時刻,可能還是要用屢試不爽的老法子---饑荒。

《Food》看來涵蓋了有關食物危機的種種問題,在 Anobii 上我只給此書三顆星,原因是 presentation 的手法。此書雖然討論嚴肅問題,但畢竟是流行讀物,四百多頁的大堆頭實在是資訊 overloaded。作者是記者出身,找尋資料看來難不倒他,只是要篩選時捨不得大刀闊斧。而且,章節也分得不夠細,造成重重疊疊的閱讀障礙。如果你是細心慢讀的人,我仍可推薦你這名副其實精神的「食糧」。

另類閱讀


Paul Roberts 只是不厭其詳地講解糧食危機,但在他試圖找尋解決辦法時,從另外一角度,我可以看到「西方先進國家」現代文明的兩大基石:代議政制和資本主義在高度發展後,竟可能帶領我們走向「滅亡」。

超簡化地解釋:Supply chains 主導簡單來說就是 Wal-Mart 模式,經過不斷收購合併,收買、處理農產品的只剩下幾個大企業,他們競爭出最低的收購價,做成農場也要不斷合併,以規模來抵消利潤下降,亦必須加強耕種機械化,減少人力需求。由於機械化,不能再用輪耕,土地加快貧脊,於是超大量使用氮肥。植物病變也趨嚴重,於是不斷施用越來越毒的農藥。植物(動物)形狀要用基因改造來遷就各式機器。最終消費者看似買到平貨,於是出現嚴重浪費和痴肥。

企業只關注營利,這種商業模式看來皆大歡喜,但不知誰是最後「付帳」人?作者找出數據,不少因為利潤計算要長途運輸的食物,食物含有的能量,竟不及運輸消耗的十分一。

那麼議員們為什麼沒用立法、修法來改善種種荒謬的生產模式?其實民主選舉是十分昂貴的玩意,右邊議會候選人四出張羅競選經費,左邊大企業資金雄厚---Bingo!大企業可招聘關鍵的議會中人為受薪董事,可以發動大規模 lobbying 活動,蓋過一切反對聲音。若果農業對你陌生,美國槍會反對槍械管制的橫蠻(其實是相當專業的公關操作),相信你在每次校園屠殺後都看到,連奧巴馬也噤若寒蟬。政府很多業內的檢討委員會,招納了業內的前任高層人員,當委員會修改了有利企業的法案,委員任期后就得到企業「高薪挖角」。在金融界這種「旋轉門」屢見不鮮,最後成就了 08 年的 GFC。一切都衣冠楚楚,在完全合法下進行。

(年輕人應該翻查一下,樓價最高的城市,包括在下居住名列三甲的悉尼,都採用「國際標準」的民主選舉法----所以保障了地產商的霸權。)

人口增長如脫韁野馬,看似成功的糧食增產只是短視效應;已發展國家人民滿足於虛假的現狀;行政機構受制度限制沒能力推行長遠策略。難怪 《Food》沒辦法繪出明日的彩虹,可能只有一次毀滅性的饑荒大災難才能......


Monday, October 6, 2014

肥佬黎是特首 ,不是黑手

網上截圖



回想當年,我是首批,大概也在前五十名受聘於《壹周刊》的員工(職務就在此不贅了)。每日在寫字樓走廊多次碰上黎老闆,作大一點說,可以寫篇「我所認識的肥佬黎」。當然,在個人層面上,除了他的獨裁作風,和聲如鴻鐘外,我半點也不認識他。


有謝於他,加入這份新雜誌,我薪金獲得大幅調整,亦由於仍在草創時期,上班工作就是「頭腦風暴」的開會,間或做些「罐頭」故事,然後就躱在一角打遊戲機,抽煙,吹牛皮。算是風流工一段日子。


那時,黎經常拿出 《USA Tody》 介紹給我們,認定那就是新雜誌要模彷的目標。後來還由林振強想出口號:不求高深,只求傳真。 《USA Today》 是美國最暢銷前排之一的全國性綜合日報,風格就是彩色、簡潔的排版,短小精簡的報導。《壹周刋》最後出來,大致成全了這目標,也一創刋便打響頭炮,嚴重威脅整個傳統的工業(以個人觀點出發,投資鉅大,有當年最專業的團隊,老闆有壯志雄心創業,出來的水平和方向仍與我的想象相去什遠。但那暫時是題外話。)


《壹周刋》的薪金,加上投資的一點斬獲,不久,便抗拒不了存之久遠的遊學夢想,然後便與「我所認識的肥佬黎」分道揚鑣。遊學、移民、奮鬥職場,照顧幼女,之後一段長時間都沒看中文媒體(基本上職業以外的什麼也沒看。)


當我重新拾起《壹周刋》,《蘋果日報》時,它們已由師承 《USA Today》 變成了梅鐸的 News Corp。梅鐸新聞機構媒體有兩大特點,其一是狗仔八卦的 Tabloid,前陣子 《News of The World》 就因嚴重竊聽醜聞而要關門。其二就是毫無保留地支持保守派 (亦拒絕接受人為 Climate change,)即如美國的共和黨和澳洲的自由黨。在美是逢民主黨政策必反,在澳是逢工黨必反。壹傳媒在香港當然是逢中必反了。


其實,傳媒有自身的政治立場屬無可厚非,但黎氏與梅鐸同一鼻孔出氣,對要打擊的對像要全方位出擊,報導極端偏頗,角度嘩眾取寵,而且用詞尖酸刻薄。你可以反對任何特首的政策,但不須用八婆式的謾罵,亦只用一面倒視點,什至純創作的「據接近高層消息指出.....」來中傷。


不過,對於近年(我近年才重看)的壹傳媒出品,只要有新聞系一年級的訓練,都知道它們已萬里遠離應有的新聞操守,只能以政治運動工具來看待。而作為政治宣傳,我認為肥佬黎是一等一的高手。


他說首次染指傳媒搞《壹周刋》是在六四之後,希望為中國民主化盡力。不知是否他深藏的原意,用文字暴露中共惡行還未夠,近年看到的,是他要發動港人的思想改造。


香港人向來不信任中共,九七前的移民潮是最好證明,六四更是這種情緒的催化劑。而當中國人富強了之後,港人由嘲笑阿燦至「榮昇」港燦,自尊更嚴重受損。壹媒體都能捉住這種情緒,用大量報憂不報喜的新聞來醜化中共,更甚是妖化中國人----即蝗蟲。不單是新聞,它更豢養著一班專欄「名家」,除了傳統文字人,更不論行醫的,寫詞的,導演的,同性戀的,做公關的,跑步的,翻譯的,都從 360 度全方位批共。它的讀者,就耳濡目染地由恐共,最終變成仇共。不知當年的肥龍和骨精強是否亦堅決反共,只介紹本地雞而唾棄北姑雞?


若果中共在港的唇舌報,能學到壹仔的十分一,則其輿論強勢就不止倍增了。除了紅色機構和個別熱血擁共分子,哪有人購買文匯、大公報?你要宣傳什麼硬東西,就要附送的軟東西夠專業、夠吸引。你可能不喜歡《蘋果日報》的立場,但數十版包羅萬有的報紙,你怎能不掏腰包?到你被它潛伏洗腦後,你就會大膽走出衣櫃,成為引以自豪的反共、反中成員。(阿爺啊,你每年花天聞數字的維穩費,拔半條牛毛就能搞份專業,一定要專業呀,的免費報來爭取輿論。)


每分報章都曾在網上「賣大包」免費播送,然後又偷偷地紛紛建立 Paywall 。只有《蘋果日報》仍差不多全份可在網上免費閱讀(亦不附廣告。)為了要提高滲透,尤其是年輕的一代,黎老闆可以不賣報紙,轉行「送」免費報紙。此舉在中文媒介選擇少的海外尤其成功。若你是壹傳媒的股東,多謝你,因為肥佬黎請客,你付賬。


由揭露醜惡,至思想改造,肥佬黎可能覺得媒介的功能已發揮殆盡,又是晉級的時間了。最新攻勢,是已昭然若揭的「黑金政治。」說黑金其實是委屈了他,他用私已銭(當然有說是 CIA 的)去支持民眾運動,或者臭味相投的政客並無不妥。不妥的只是不按申報法規接受金錢的議員或機構人物。


在關注佔中問題上,德國總理 Merkel 說要維護香港的言論自由。不知她是敷衍表態支持,還是不了解香港。有壹傳媒潑婦大罵的一天,都證明香港有極高度的言論自由。《主場新聞》關門宣言説老闆生活在白色恐懼中,不要怕小寶寶,阿爺要殺猴警雞的話,你還要排隊哩。


掌握了人心,便操控了政治,這是共產黨曾用過的奪權手段,肥佬黎應該是深明其奧秘。立法會主席在祈求和解佔中運動時,約見的竟不是「佔中三子」、學生領袖,而是肥佬黎和親密戰友李大狀!


肥佬黎不以運動領袖自居,若他在群眾集會上站台,相信不會吸引到熱情的歡呼。但他的內心是滿足的,因為他了解他控制不了他們的揮手,但他能緊牽著他們的心。支持佔中運動的民意可能不足,但反共、反中民意早已被肥佬黎灌溉得花木正濃。


可見,黎氏並非幕後黑手,他已經成為了影子特首了。


Monday, September 29, 2014

革命:狒佛的紅屁股





(一向組織文字很慢,打字更慢,本文由擲催淚彈前幾天寫起,至今天 〔30/10〕發表,但並不發覺需要改變思路。)


第一次讀到歷史學家唐德剛形容毛澤東與蔣介石之爭,其實是流氓打流氓,頓然起了會心的微笑。當然,到一方得到了最後的勝利,御用文人就會將「爛仔交」美化成艱苦的革命。


最近看了錢寧的《秦相李斯》,走流行的通俗小說路線,原來乏善可陳,但作者對革命、起義英雄卻另有歷史見地:「說是河南一帶出了一群盜賊,為首的叫陳勝,吳廣.....一路燒殺搶掠,還稱王封侯......那陳、吳盜賊還沒滅,江東蘇北那裡又出了兩個大盜,一個叫項羽,一個叫劉邦,本都是地痞潑皮,見天下大亂,便起兵反叛,稱王稱霸起來。」姓劉的最後成了大業,歷史便改寫了。如只依據成王敗寇的定律,陳、吳本應消失於歷史名人誌上。不過,農民造反,正合共產老毛心水,於是陳、吳便成了翻生起義英雄。


革命、起義、社運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浪漫,令人為它拋頭顱灑熱血。只要有人揮舞旗幟,高喊口號,就有人挺身加入。最近在西方社會其中一項熱門話題,就是 IS/ISIS 的招募活動。一些在英、美、法、澳土生的回教徒,享受著「西方民主生活」,卻受到極端分子在網上的呼喚,放棄一切而遠赴千里外去幹革命(宗教革命是也。)


話題拉遠了。革命有如春潮期雌性狒佛鮮豔的屁股,年輕人像雄性狒狒,便如癡如醉地緊緊追隨,不能自拔。其實,相對搞和平政治來說,革命比請客吃飯還要難不了多少,就是一場或長或短的流氓毆鬥罷了。


若果以改朝換代,轟走禍國殃民的政權來說,我們國父的革命還算成功的,只是要搞議會、立法、建國等毫不 Sexy 的勞雜子,他不單是尚未成功,更是投鼠忌器了。至於潤之伯伯,我相信他在白天殺功臣,晚會挑舞伴後,也有建國立業之心的,只是他太過童子軍罷了,越沾手死人越多。


人家印度甘地國父也有同樣困難,和平革命趕走了英國人,可借掌聲還未散退時,國家便分裂了。南非國父曼達拉還是最識時務,黑獄趕走了純白政權後,他聲明只做一屆總統,聽飽了全世界的歌頌,真正建國的爛攤子就由下一任來收拾。當百廢待興(黑人社區),民眾耐性有限,新官員初嘗貪污滋味下,曼達拉若是綣戀他的寶座,他頭頂的光環就隨時有丟掉的危險。


年輕人沒耐性,單一目標的革命、政治運動與他們簡單的腦袋最為合拍。武林至尊,民主/普選,號令天下,誰敢不從?但其實要貢獻社群,尤其在尚算民主、法治的社會,還有不少「務實」的方法。例如加入與自己目標相近的政黨,或者 think tank 作施政的探討,積極關注地區事務,監督議員、官員的職責和操守,對政府的諮詢文件作深入研究和意見發表,監察新聞媒體能否報導持平.....吓!


對,這些都是默默耕耘,一頭栽進文件堆,毫不性感的工作,沒有口號,不用揮拳,沒有激情,更沒有傳媒的鎂光燈。前陣子有香港社會工作者,替新移民爭取到綜援資格(辜勿論你贊同與否),社工們在既有法律程序中屢敗屢戰,終於在終極上訴中得到勝利。就在同一個社會,同一種政治氣候,有人用建制攻建制,戰勝了不公義的制度。亦有人只懂叫反對口號,在鏡頭前做猴子戲,驚呼狂吠明天就是世界末日。


任何社會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公義,有被壓逼、歧視的一群,有拿取超過應有一杯羹的權貴。如何才是最有長遠效果,最能融洽各群族利益的方法去改善社會?壯懷激烈的 Revolution,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 Evolution。

Monday, September 8, 2014

艷照乍洩


女藝人對無賴傳媒應採取的態度


最近香港和荷里活均有艷照乍洩事件,事件主角和當地社會的反應,其實頗堪玩味。

艷照的外洩,不論是有黑客暗中行兇,還是前度伴侶出賣,以致是事主個人的大意,主角本身原來就是受害人,最私隱的一面突然間變成最熱門,最公開的陳列。

在荷里活的例子中,我們看到有當事人委託律師發出警告,有人用微博指責盜相與轉發相者,當然也有人在沉默和否認。除了四處尋找下載竊笑的瞥伯,社會上的主流是同情受害者。反觀,在香港的受害人,卻被迫跑出來開記者會交侍,苦主猶如變成被告人。

如果說,有部分傳媒在政治爭論上分化社群,加劇民意衝突。那麼,娛樂版在處理這類風化新聞上,則整個工業都在肆無忌憚地,以狹隘封建的道德來審判當事人。

尤其是一向有純情角色形象的,艷照、片段流出,就等如欺騙觀眾。娛樂版刻薄的文辭,惡毒的指控,直要迫到當事人淚灑公眾,好讓他們再多拍幾個珍貴鏡頭。

娛樂版民智未開的讀者,在報章鼓吹下,竟不能分開銀幕上的角色和演員下班後的真身。女演員扮演淫婦或者玉女,只要演繹入木三分,就值得觀眾拍掌,她們私下的牀笫生活,旁人又有什麼權利插咀。

平日以「鬼妹仔」性格示人的,傳出绯聞就可以用「喪」和「癲」來嘲弄。玉女,或性格稍弱的出事,傳媒就能站在強者,衛道者的位置。最有興趣是探究她會喪失多少片約、廣告贊助 ,和會否被任職的公司解約。仿佛私隱遭受摧殘後,不再落井下石,傳媒的任務還未勝利完成。

至於在性觀念和道德上,我其實相當不解娛樂版的角色。作為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群,它們卻不停散播著封建男權的意識:女藝人以富豪為對象是為天理,稍有例外的便嘲為委屈,蝕本。女性主動追求男伴則名為「姣媾」,送上門。整過容的是魔女,沒化妝不整容的,第一次可能還被譽為坦誠,跟著便會被大特寫皺紋或橙皮。至於圖片,每天就如繈褓中的嬰兒,眼中只有燕瘦環肥的乳房,圖片編輯的目光有如精練的胸圍裁縫師。女藝人,女性被不自覺地歧視,女讀者仍讀得津津有味。

再回說艷照風波,前陣子天真又儍的那一位,本是私隱罪案的受害人,頃刻間變成全球華人女性的反面教材,小天使變成大妖女。但縱觀整個故事,也看過照片(是的,我看過了),我只覺得她是個真性情,為了愛情,甘願好意遷就男伴,快樂的眼神,比電影中沒頭沒腦的純情來得真實。

至於批評那位「世紀賤男」,其實只是吃不到的葡萄。絕大多數的男性,不是夢想(至少在婚前)與越多的美女上床越好嗎。他只是少數成功的例子,所以得到了幾乎全體男性的唾罵。

Jennifer Lawrence 是英語世界不少宅男與 Geeks 的夢中女神,她的全裸、顏射照片流出,你猜會令她喪失多少片約?多少海報在宅男房間被撕下?我認為不會,更有可能因為人氣突升而更有議價能力。

醜聞?那是何醜之有。中文傳媒可否自重、成熟一下?



Monday, August 25, 2014

新媒介廣告策略




早年剛踏出校園不久,賺了丁點兒錢,再問父親舉些債,便與舊同學合資搞了份消費品月刊,做其洗廁所,文化人和市儈老闆兼於一身的工作。但那僅是「有潛力」的兼職,還須有正職提供生活費,是年輕人燃燒蠟燭兩端的苦幹日子。

辦月刊依賴廣告生存是我們堅信的道理,所以白天索著領帶、架起西裝扮「老積」權充推銷員,晚上便「牛記笠記」,在酷熱的辦公室做文章、編務、和輪流洗廁所。截版前,有時連女朋友們都要來擔當義務勞動。

那是個古老印刷傳媒的故事,可是今天仍有號稱新媒介的網上刊物走此舊路,則顯然是無知,亦未盡全力,死而不能怨了。

我在約前大半年才發現《主場新聞》,雖然不同意其政治立場,和新聞處理態度,卻頗欣賞其文藝報導和予讀者的開放空間。也轉投過兩篇我博客內不帶政治觀點的文章(也順帶對編輯建議,收緊對讀者投稿文筆的水平)。對此媒介,扣除幕後的政治操作,算是有點認識。

我的職業寫作由遠古時代的《年青人周報》開始。那種廉價印刷,血汗老闆,少許文藝廣告,加上賣紙也有絲毫微利的經營手法,使它有一定的生存空間。我的雜誌也走此途,但我沒計劃做文化人,我們的廣告前景較廣寬,那時只希望成為成功的出版商人

但以文藝青年為主要讀者的刊物,能吸引到什麼高質素廣告?號稱每天有三十萬人次溜覽的《主場》,讀者背景其實與《周報》相近,不知其廣告部員工,除了政治合夥人外,是敲過哪些企業的大門?他們的 sales pitch 又是什麼?

主辦人常說以 《Huffington Post》 為模範,但 《H》 是綜合媒介,廣告對象由財務至時裝至電玩都可以,《主場》有的只是宅男和憤青。諷刺一點說,吹氣女娃的廣告最適合。

再者,新電子媒介其實並不需要傳統的廣告部。我女兒常看一個澳洲的 《Youtube》 video 博客,是個越裔女子在插科打諢說故事。有報紙說她是全澳最賺錢的 video 博客,估計年入十萬元,那就是資深銀行經理的收入了。她沒有廣告部,更不知觀眾在看她的笑話前看過什麼廣告。我的博客早期也加入了 Google 廣告。憑小貓三數的讀者,也夠捱「老麥」。只後來為了版面美觀,寧願放棄了吃「老麥」。

單是文藝青年這角色是不什吸引廣告商的,但憑 Google 侵犯你的私隱權,就能發現你家中養有寵物、愛好紅酒、鑽研美容、正計畫旅行或婚禮,而能發出相應的廣告。有了 Google 替你代理廣告,媒介本身還需什麼推銷員?我身處異邦的讀者,也能為你的利潤作貢獻。和 Google 是如何合作的我毫不知情,可能折扣什高,但正如音樂商投訴 iTune 謀暴利一樣,一面投訴卻又不忍離去。

《主場》離它的 《H》 藍本,不論內容和水平都有萬丈距離。搞什麼新聞?那全是一兩個編輯閉門造車,搬字過紙,那就是主事者眼高手低。它的真廣告比一些美容,時裝博客還低,那就根本不理解自身的市場定位。自慚形愧地關門還好,偏還要推卸責任於白色恐怖,於知情(市場運作而非政治陰謀)者看來更顯可笑。花了据說幾千萬,犧牲了員工的遣散權,最大的成就,便是組合了一群熱血憤青,和換取了一句「新聞界最黑暗的一天」口號。


Thursday, August 7, 2014

公園攝影遊





最近攝影的手癮忽然比寫文章的強,有時有些觀感想寫點什麼,但年老了,記憶衰退,一丁點的 reference 都要東找西找資料印證,想一下就失掉了執筆的衝動。

可活在悉尼,是個難令攝影愛好者快慰的地方。要古舊建築,則這國家是太年輕了;要摩登都市,則中心的悉尼,在其他大都會前,也只是個兩行鼻涕的小弟弟。風景最吃得開的要算是大漠紅土,那只能待安排好四驅車長途旅行了。

一朝兩天在住處附近走動,要特別挖空心思才會有點頭緒。不過,攝影也像寫文章,不管好壞,只要不停嘗試,總能積累點成績

這裡是離家半小時車程的一座公園,細看是沒什麼看頭,一切陳設都太假。但用點鏡頭技巧,和陽光的角度,效果也算騙到人罷。

上圖以手機拍攝,利用 Nexus 最新的 Lens Blur 為基礎,再加點特別道具,後期則用 CS5。



風景攝影其實最難是時間,要在晨曦和黄昏的黄金時間前準備好一切,成敗就只能擠在那一刻鐘發生。看見很多心儀的風景照,心想:那有什麼難,在那個時間帶我到那個地點,我也拍得不會比你差得太多。

這當然只是伊索寓言中黑烏鴉的對白。

(按下圖像,可放大到 1:1解像)





Saturday, July 5, 2014

民意像把刀子


艷女也可以左右民意





有人懷疑民間公投的數據,有人質疑遊行人數的水分。但我則是個頭腦開放的人,姑勿論數字是誇大了一兩倍,在某程度上說,它們都反映了相當的民意。

只是,民意和民智之間,並不一定有等號。

國共內戰,共產黨最後上臺,還不是有相當群眾支持---雖可能未過半數。德國納粹能順利登場,也是民間的意向。

「勇敢的人民」推翻了埃及穆巴拉獨裁,穆斯林兄弟會掌政,不久,人民再次勇敢起來,推翻兄弟會,軍事強人竊政.....噢,如果民意肯首,就不算盜竊吧。在一輪秋後算賬下,法院大廁廁地判了五百兄弟會分子死刑。民意欣然。

我有前文說菲律賓人民力量踢走了貪污獨裁馬可斯家族,卻恭迎了另一腐敗阿奎諾夫人家族 (其實外家家族是 Conjuangco。)

昂山素姬做作軟禁階下囚,閑來無事修緝老房屋時,人民祟拜她如女神。待獲釋後,放棄局外叫嚷革命,投入建制當議員,嘗試用議會力量和平演變,不少民意就辱罵她是軟骨頭。

民意是把刀子,它本身沒有道德含義,既可披荊斬棘,開拓前路,也可在你心胸打洞,置你於萬劫不復。

民意是否神性?在一些民主「高度發展」的國家,競選者的領帶圖案、顏色如何?頭髮分界左邊還是右邊都影響選票。民意和民智的水分又怎計算?

在我思想民意的玄機時,臉書來了個未先聲明心理測驗醜聞。其實那種測驗真是多此一舉,發佈密集的負面消息,會令人不安,焦慮。那就是任何 self-help 書籍都會說,Losers make you a loser。相反, 群附在正面,陽光的朋輩中間,也會帶給你明亮的日光。

偏偏我們就有為恐天下不亂的媒介,每天敲響戰鼓,迷惑人心。當然每個社會都有改善的空間,但一臉英雄氣派的媒體,或者是個別熱血分子,硬要將社群兩極化,將形勢說成明天就要掉進火坑般危險。

善良的人們,就像掉進臉書的群眾測驗一樣,成為了白老鼠而不自知。民意這刀子,就落在別有用心的人手裡了。


Friday, June 6, 2014

《How Asia Works》隨想:歷史的吊詭




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東南亞很多國家都走出殖民地枷鎖。那時菲律賓GDP 大概在南韓的兩倍,又有美國援助、美軍基地。如果你妻子剛好懷孕,要二者求一移民,如何挑選實在是 No-Brainer。


一九八六年,菲律賓獨裁總統馬可斯下台,乘坐美軍直升機倉皇而逃。若果是大力士型運輸機,時間又鬆動的話,其夫人大概可以收拾好那幾千雙的鞋子一併帶走,不用成為後世譏笑的經典。笑話帶過,其實我要說的,是當年百萬黃衫軍,支持阿奎諾夫人的民主運動。相信 "People Power" 是當年傳媒因此而創造的新詞。終於,拿著丈夫「神主牌」上台的阿奎諾夫人,不單令菲律賓,甚至全球盼望正義的眼睛都熱淚盈眶。


相對之下,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則用軍事政變而上台。和任何獨裁政權差不多,監獄和秘密警察是對付異見分子的必然手段。若果你只是一介蟻民,與當權或者利益集團毫無瓜葛,在兩者登基之日,又會挑選在哪兒誕下你的麟兒?


《How Asia Works》 要說的是東北亞,主要是日本、南韓和台灣,戰後採取了一系列相近的經濟措施,而達至令全球震驚的經濟成就(後三分一主談中國)。而東南亞則沒有該等政策,或者執行不堅而只能原地踏步。作者 Joe Studwell 書中列舉菲律賓、泰國和印尼作為失敗的例證。除了經濟政策失誤和本身的金權政治外,作者又說美國以及其伸延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的強悍干禦(或是當政者抵抗不力),也是該等國家經濟不上軋的「死因」。


我不是唸經濟為本科,作者的論調只有聽的份兒。有趣的是,本書是近年興起反 Neoliberalism 經濟理論眾多論著之一,雖然不在暢銷榜,但它覆蓋亞洲範圍,尤其重點是今天硬經濟、軟文化同令人側目的南韓,相信對亞洲人有特別的吸引力。Studwell 解說的經濟發展特效藥、方程式,有心人找書來看,比我在此穿鑿附會好。(不過,如果你是宗教式崇拜「無形之手」的,大概可省儉下來。)我想說的,是書內帶給我的聯想。

台灣中文版

本身有兩本經濟著作的朴正熙,就好像是 Studwell 的偶像。雖然他承認朴在手段上有時過於強烈,但他對改善民生、發展經濟有堅決的信念,他的槍捍子除了收拾異已,也降服了純從私利出發,罔顧國家經濟方針的鉅商。終於在「槍指揮商」下,奠定今天大成的基礎。問今天上了年紀的南韓人,很多都在懷緬這位政治强人。朴槿惠今天能重掌父職,多少都有羸取這種緬懷的情緒吧(書架上有朴槿惠的傳記苦候我多時)。可是,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個朴正熙模式的獨裁者?


作者說脫貧的第一步,就是農村土地改革(包產到戶)。坐擁人民力量、龐大 Populist Vote 的阿奎諾夫人,出身就是望族富農大地主。任何土地改革的措施,最終都絲毫觸動不到既得利益集團,那之後就什麼都不用再說了。群眾當年冒死的振臂,最後餵飽了掌政者及其 Cronies 的荷包。
曾記得當年的熱血沸騰


作為草草蟻民,即使有如我舉例的選擇權,也往往只會買大開小。「朴正熙第二」在今天稍有民主,稍為開放的社會都沒可能再出現了。若者,則社交網頓然大熱,人人群起而攻之,佔領廣場、國會。至於黃衫軍式的「人民力量」,則依舊屢屢頻生,依舊很難修成正果。


只講求道德原則來月旦政治,也是最 No-Brainer 的。高薪厚職的大教授,躲在冷氣房間裡,可能說正義的社會發展,不應以金錢來衡量。可是,在很多落後國家(或國家的極落後地區),一元幾角可能決定了患病嬰兒的死活;或者是孩子能否上學的決定因素。即使在發達地區,若有政府說某項福利計劃,要削減大學教授薪金來支付......還是學術清談吧。

七十年代的香港,若幾個男人說假期要到南韓旅行,你肯定知道他們是怎麼樣的行程表。你要打倒獨裁者,要白過白紙的政治,還是要女兒款待這批香港旅客哩?


回望歷史,一切看似順理成章。


假設,二十年.....十年前北韓共產極權被推翻,我們會慷慨地說:It is high time,北韓人民受夠了,歷史將金氏政權掃進垃圾桶!但,事實証明北韓人民「還未受夠」,金氏一代新人換舊人。


在歷史面前,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。

#How Asia Works #Joe Studwell #成與敗 #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