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May 28, 2015

山狗*GoPro* 雜談





前陣子去了次單車旅行,原來考慮已久想買的運動錄影機 Action Cam,終於加速決定(請不要見笑只是山寨版的山狗)。相機在出發前兩天才送到。沒時間摸索,拍攝過程及後果都不甚滿意。


在旅途中有團友亦有近似設備,當然他的是正版 GoPro。他加裝了外置電池,一天五、六小時的全程,他都半刻鐘不漏地記錄了歷史。對我來說,爬山單車還有些高低跳躍,山高樹低的不同景象,公路車就只有長途漫漫,半小時前與半小時後的風光也相差無異。難道他回家會坐在電視前重看五小時?


聽到他有次對累得面色蒼白的同伴說,我們得在四十五分鐘內完成路程。我問,我們還有近兩小時呢,不用急。答,我的電池只餘三刻鐘。


相機友碰面,難免談談設備。我的是山寨版,他的差不多是最新、最高級版。說,待他們出 4K 版,我一定升級。我以不足四分一價錢,買來高清 1080,30 fps 已算相當滿意,若能有60 fps 來拍高速 action 則自然更佳。 有1080p ,然後在後期電腦穩定畫面效果後,可能剪裁小了畫面,最後輸出 720 ,仍是 Vimeo 和 Youtube 規格中的高清範圍內。


真要看1080 HD ,即使網速慢一點,也會起格和窒步。 4K 電視機亦如 3D一樣,噱頭高於一切,由於節目內容不夠,相信熱潮也只會曇花一現,未到高峯已劇終。4K 廣播級器材,用業餘技術來拍攝毫不激烈,沒有飛天躍河的業餘運動,也罷。 若攝影機有靈性,你去訪問它,它必說有被姦的感受。

昂貴的 4K 攝影機,還要有高速電腦來處理。在我四年老的 64 bit 電腦,render 兩分鐘,兩級 layers,幾個 transition 效果測試就消掉一晚了。市場在不停推出高級新產品,有餘階級就像吸毒者一樣,對「專業效果」這標語抗拒不了。當你買下 4K 器材,便發覺需要更多硬盤空間,更快晶片和 video card。廠商們都在等著你這頭肥羊。

雖然沒有飛天躍石,但有點「電影語言」和影像效果

前陣子在某流行攝影網看了一博文,說硬照攝影機其實10M像素已夠,即使印相至多大仍清晰無遺。飽受器材至上洗腦的讀者立即群起攻之。


對於周末拍友來說,照片最多是放在臉書上自豪一陣罷了,再熱情一點的,可能放在圖片網如 flickr 上,與同好者切磋一下,和苦候著姍姍來遲的 like。一年下來,若非你有嚴重自戀狂,有多少照片你會印出來掛在牆上。

想不到騎單車和攝影兩興趣可混在一起



有說,若要剪裁,10M 像素就很不夠了。我認為,除非你鍾情正方形,否則你要裁掉超過三分一畫面,那照片本已失敗了。是你走得不夠近,鏡頭選擇錯誤,或原先構圖思考不足 (新聞攝影除外。)裁放大的畫面,跟用長鏡,近攝鏡,或走近拍攝的,整個透視感都完全不同。不只是「放大了」的照片,是不同的照片。不過,時至今天,連入門的相機也差不多 20M 像素的時候,上面的爭論也算枉作小人了。


絕大部分攝影媒介,都靠器材商廣告生存,他們只能多作器材報導才能吸引廠商。那支超級鏡頭有大光圈,那相機一秒能拍多少片幅,A鏡比B鏡少了0.5% 某某偏差等等。 再者,談論某攝影師的思路,某圖輯反映的理念等,對普羅周末攝影者來說,等如票房毒藥。不如 lab test 的數據,白紙黑字,大家有共識,有如看股票報價。


曾有相機黨朋友,在自誇完他的器材如何專業後,又自嘲說,有時叫女伴替他自拍,女伴抱怨根本拿不穩那又大又重的機器。


從前玩攝影,按下快門後便可以抽口事後煙。然後多了電腦,可以玩 Photoshop,按快門只是走了半途。近一年,我轉了主力在 Lightroom, LR 再加 Raw,將攝影的樂趣大大提高。不過,在圖片網上,不時見到有攝影「本土派」,大肆評擊數碼黑房的不夠「純」攝影。我認為是,他們只肯花萬千金元去買專業器材,而推卸懶惰學習電腦技術的借口。

數碼修相從前可能只是個人的喜好,可最近的器材發展,已視電腦後期製作為生產線的最後單元。器材商為了降低鏡頭成本,在某焦距和某光圈範圍內,可能產生的影像質素較低,當你輸出 Jpeg 時,相機內軟件會自動為你改正了影像。當你輸出原汁原味的 Raw 時,可能會對差勁的圖像大吃一驚。你不領會原來廠商預期你會用 Lightroom 來撥亂反正。古語說,不學詩無以言。從今,不學數碼修相,你只是半途出家而矣。


Saturday, May 9, 2015

大數據與民調





香港近期的熱門詞彙之一,相信逃不過「民調」和「公投」。似乎在民主大旗之下,人多勝人少,收集了民間的數據,就能走向大同之治。

大概大家都忘記了,約一百年前,在「大數據」還未面世,馬克吐溫就已說謊言有三種:謊言,他媽的謊言,還有統計數據。

有關調查,統計,小弟早前已有博文言及。成長了一年,近日讀了半部有關大數據的書,又長多了丁點智慧。草草 keynote 補充一下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剛過的英國大選,雖然不在本人的雷達網上,只看標題,說結果與原先各項民調的結論大相逕庭。雖見工黨勢危,蘇格蘭選區大變天。但保守黨依然執掌足夠票數,不用 hung parliament 身份繼續執政。民調的指導性去了那裡?

若你信奉蘋果教, Steve Jobs 說過,「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。」若依賴市場調查,可能至今最品牌的手機仍是 Nokia,只是機身更薄更輕吧。那麼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嗎?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,早已對香港大學民調的科學性質疑。後來再揭發其或涉黑金的指控。很有趣,在各方大打民意牌之時,大教授竟在自白身世之前,有顏面舉手自蔫做個「袋住先」的公投。對政改這嚴正的問題,三耙兩撥來網上公投?難以相信會出自象牙塔尖學者口中。


最教科書式的公投規格,要問題單一而清晰,做足充分全民的正、反意見教育,採取最公平而全面的投票等。看看蘇格蘭獨立的公投,籌備得如何周詳而漫長。口口聲聲推動民主的義士,連教育群眾的基本功夫都不尊重。大教授若不是以政治取代了學術準則,就可能是進入老人癡呆早期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要了解民意,又不做民調,很多學者只能靠大學文憲中的行為心理學理論。可惜,這等理論研究,早已被嘲笑為 WEIRD: White, Educated, Industrialized, Rich, Democratic。這是美國的例子,教授們要做研究,就最隨手地選上校園附近的大學生做研究對象。結果自然就有特定,最 Weird 的偏差。


同樣地,香港大學要做民調,即使問卷設計,以至執行訪問的工作人員 (相信是兼職大學生)主觀希望客觀行事,但他們心中的滾滾民主熱血,就不知不覺中帶他們走上了歪路。至於大教授一向心儀的「多快好省」網上投票,偏差就肯定更高了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如果傳統民調失效,下一步可能只有問 Google 了。我是騎單車與攝影愛好者。因為我的 Google searches, 很自然在差不多任何我到訪的網頁,都有有關的 pop-up 廣告。有新聞說,英國一母親抗議,Google 比她還早知到其「未夠秤」女兒懷孕的消息。但這都是太原始的網上數據應用。隨著更精細的分析,更複雜的 algorithm,你的網搜、like、連結朋友、購物、音樂、電影、作者喜好,和更新的穿戴科技,連你的健康狀況都送上了 Skynet。互聯網將比你更了解你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《Dataclysm》 的作者 Chrustian Rudder 早年與幾個讀數學的朋友搞了個網上媒人公司 OkCupid,最後成為行業中全球最大之一,已登記用戶超過 55m。從用家的各項資料,再加上他對其他熱門網站的數據研究,他發現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社會現象。這裡只舉一例(我也只看到這部份,及後的數字與圖表,對我這數盲實有點吃不消)。


用戶(20-50 歲)登記時選下心儀伴侶的年齡。女性隨著年紀增長,也填寫了與自己大致相近的男士年紀——直至四十歲。即是說,年過不惑的男性,即使剩女也沒興趣,等如廢人。


同樣的選項,男士的答案則大有不同。不論自己年紀,男士的心儀女性超絕大部份都在21-23 歲之間,即使最「慷慨」的男士,最高只選至35。四、五十歲的王老五也只垂涎雙十年華,不是瀨蝦毛要吃天鵝肉乎。從OkCupid的紀錄中,從沒有四、五十歲男士成功約會過雙十少女。反而雙十男士,有些會心儀超過三十的 cougar。


注意,上述只是心儀對象,在現實中,男士主動要求約會的,則還是在自己年紀相近、又略低的女士群。當然,到了四十便又行人止步。女人四十爛茶渣?


作者說,人是奇怪的動物,所想,所說和所做的可能完全不同。英國大選前的民調,只能找到民眾「所說」的,與投票那一刻「所做」的,又極可能不同。

所想的肯定是雙十妙齡少女,說出來可能被笑鹹濕伯父,說得太老,又怕錯失「良機」。但到真正要求約會,還是要向現實低頭。


香港的政治改革,民眾「所想」,「所說」和「所做」又是什麼回事?是否有能人可算盡大數據中的玄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