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March 30, 2012

漫游博物館

Photo by me


前陣子飛香港前到台北「自由行」幾天,目的是給女兒購物和四处吃點地道,機票包了半天的導遊行。生平只跟旅行团外遊一次,恨透了。但今次既然是「免費」的,雖不抱祈望也得欣然赴会。

其中一景點是台北故宮博物院,導遊說:裡面有三件必看的陳列,我先帶你們看,之后你們随便走走,半小時 (!) 后在出口会合。那時台灣剛開放大陸自由行,展覽廳內擠滿了大陸同胞,應該是每人都知道「三必看」的貼士,身居海外多年,摩肩接踵已很久未嘗,礼仪一點的我,幾乎與「必看」緣慳一面。

這樣的遊覽博物院,雖然搞笑得有點誇張,但我相信也與大多數人的經驗差不多,尤其是「早車去晚車返」永不「蝕底」的導遊團。只要有時間在禮品店購買紀念品,在門外拍一幀「到此一遊」便任務完成,可嘆一口「事后煙」矣。

對上一次參觀北京的故宮博物院,那是接近三十年前的日子。還記得差不多每展品的陳述,都是「勞動人民」與「封建統治階層」的階級矛盾,什為泄氣。而不少價值連城的珍品則在被日照退色,又或者吸潮發霉 (估計今天應好多吧)。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則「精裝」得多,原先打算不如改天再來,但細想一下,反正也只会被人潮促湧,走馬看塵,也就作罷。

與此180 度相反的一個故事:

大英博物館是不收入埸費的, 140 年前一位在附近工作,叫 George Smith 的印刷店見習生,經常挑在午飯時間參觀該館。未幾,他對該館收集的 Mesopotamian (現伊拉克) clay tablets (泥刻字板) 產生興趣並進行自學,最后他竟然成為了當代這方面的權威!



Flood Tablet


在該館收集著這些來自公元前六、七百年前的字板大概有十三萬塊,在 1872 年 George Smith 發現其中一塊竟記錄著驚人的歷史:一男子收到神的指示,叫他建造一艘大船盛載他的家人和性口,因為快要來一埸水災,將淹沒地上所有生靈。驚人是因為故事與希伯來聖經极為相近,但又比任何版本的聖經要早四百年。

George Smith 發表他的 Tablet 文獻晚達尔文的「進化論」十二年,但同樣衝擊著傳统宗教信念。挪亞真的接收到神聖訊息,還是這是中東地區的通俗傳說?(已知最早的洪水傳說更比這字板早一千年)

這塊字板約 15cm 濶,是大英博物館著名展品之一,就叫 Flood Tablet。我半小時遊「畢」台北故宮博物院,與 George Smith 相比實在汗顏不矣也。





上面故事來自一書 “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” 由大英博物館董事 Neil MacGregor 執筆。屬意從該館百萬計展品中,挑出 100 件具代表性的,來陳述人類歷史的演變。這書的更原先意念,是 BBC Radio 4 的一個電台節目。(我從前要駕長途車上班時,也曾經下載過 Radio 4 的 Podcasts 來聽) 由傳统的博物館,到電台節目再到圖書,全方位的娓娓道來,這才不失是推銷博物館的好辦法。

上周未在展覽期最后一天參觀了畢卡索的 “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ee National Picasso, Paris”。約150件展品,大概花了两小時。美術館的網站有音頻擋案可以下載,講解小部份重要的展品。上次到東京的歷史博物館,剛巧碰到一位閑著的義工講解員,此姝英文相當好,又有標準的日本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,只不過,那又加添了我的壓力---要全程保持「很有興趣」的樣子。MP3 player is the way to go.

事隔两天,看香港報章發現這展覽即將移師當地。明報的報導明顯地引用了主辦單位的新聞稿「....展出估值67億元共55件畫作及雕塑...」我在悉尼則從來未看過任何金額/價值的報導。是否67億元的展覽会比37億元的好看?若果給簡介單張給我母親大人看,則1000億她也不会花精神。香港人拜金是人所共知,但作為藝術館的宣傳稿,也掉進此汙泥就再叫人嘆氣了。


2 comments:

  1. 師兄 , 好多錯別字呀 , 應是看壹/蘋果太多了。
    下次過港碰過面 , 我 email : mrbonolau@gmail.com / bonolau@nextmedia.com
    HK mobile : +852-9099.8001

    Bono Lau (Student number 845012)

    P.S. : 你有訂壹/蘋果網上版嗎 ?

    ReplyDelete
    Replies
    1. 乜咁都俾你找到,咁有心睇我啲嘢。
      番邦住耐咗自然多別字,手寫板慢慢砌咋,見諒。
      壹/蘋果?值得訂嗎,俾个 password 我都会睇吓 :)

      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