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February 20, 2016

五十歲宅男





最近回到獨居的生活,不是最理想的模式,但令我連結到綠色生活的可能性。淡薄文人說的一簞食一瓢飲,大至如此。當然我是加進了數碼化的 Twist。

平常的戶外活動如斯,單車、行山、攝影,還有當然是上班。但自從女兒大了,進入「關房門」的年紀,回到家中,一向也只是個宅男。上網、看電影、電視劇、聽音樂、打 Xbox、與真/假朋友胡謅,都是在螢幕前進行。閱讀,從前看過(買了未看)的書就放上書架,變成裝飾,或是對到訪客人的 show-off。到了 epub (對不起 Kindle)的年代,事情又更簡化了。

離家,留下了大電視、家庭影院音響,發黃而不會再看的書。舊CD,早已壓進了硬碟,其實,在在缐音樂流行的今天,也不太需要,只是我留的是 Flac 檔,也有些 24 bit 取碼的。剪輯過的家庭、女兒小時候照片,放一份在電子相架,留下。錄影也花不少時間、心血,分成時間和事件,上載了 Youtube,家庭成員可隨時看。

(小時候看經常有的木屋區大火,逃生出來的苦主,抬出來的是綿被、電視機。這裡的山林大火,訪問苦主,說很傷心沒時間拿回家庭照片和紀念品。)

搬進了別人家的小房間,令我想起當年留學的時代。轉了數十年的人生,又好像重回到那點。那年的 pain 是冀望日後的 gain,可今天站在同一溪澗中,已是不同的流水。

情緒上的暫且不贅。一個宅男需要的,原來就是這丁點的地方。我要求的,是放齊了家檔,還有空間打開一張瑜伽地蓆,可以鍛練一下退化中的骨頭。我家有親戚做成衣的,歷年拿下的衣服,我曾跟前妻說,若身裁變化不大,大概夠穿到入土之時。舊家中還未開膠袋的衣服多得沒地方放置。拿了常穿的幾套,小衣櫃竟然填不到一半。

美、加、澳的傳統家居,是什麼都大型的,食品、用品在 Price Club, Costco 有超級家庭裝。澳洲傳統是標準一千平方前後院獨立屋,試想光是填上基本傢私、電器和花草,要購置的東西是嚇人的。

劏房獨居,公社式浴室、廚房、洗衣房,很多生活習慣需要重新企劃。大電視機、音響(我根本不看電視)不需要了,正在查看 aptx 碼的藍芽耳機,可不打擾屋伴,又在做飯時也聽到音樂。光顧 Costco 變成光顧日式的 Daiso。

地方小打造了日本的收拾、組織女神。其實最綠色的生活還是少買,那就根本減少收拾的需要。

早年,在一豪華牌子汽車維修部兼職,早、晚回送客人汽車。看到不少中上層階級家庭,車庫裏放著更新後的舊電視機、遊戲機、傢私、孩子各項運動用品、樂器、花園工具、兒童玩具、廚房用品等堆積如山。不拋棄,是自欺的心理安慰。不變賣、不獻捐,放上幾年,到再無剩餘價值,發霉生銹了,變成真正的垃圾。

我也愛科玩,但每當升級後,原有的仍有市場的話,一定盡快網上賣掉,為的不單是錢,也算是種 Recycle。

如果按照一個流行的生活三分法,八小時工作是在家外;八小時睡眠,只要六呎位置;八小時遊戲,如果不是戶外,今天的人就只對著大小不同的螢幕。網上生活,原來也有減少物慾的好處。單身宅男的蝸居,過著 minimalist 的生活,似乎開始接近到哲學家一簞食一瓢飲的境。

(不過,Oscar Wilde 借小說人物說,挑丈夫,選有未來的;挑妻子,選有過去的。蝸居者雖可能是綠色先鋒,可以選擇的話,做個四十歲處男應該比五十歲宅男來得強。)

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